
成本因素对我国大豆价格的影响
同市场上其他商品的生产厂商一样,豆农种植大豆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利润是收益扣除成本的剩余部分。由于我国大多数的豆农小规模、分散化经营,他们没有能力改变种子和化肥价格、雇佣工人的费用以及土地租赁费等构成大豆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各要素,面对既定的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豆农通常只能通过调整大豆收益(即售价)来获取更多的利润。因此,成本是影响豆农种植决策和大豆价格的重要因素。
在巴西,农民可以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拥有大面积的土地。巴西大豆产区的农场通常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像中国这样人口稠密的工业化地区的耕地往往被用来种植每单产价值更高的作物。在中国,大约40%的大豆产自黑龙江省,该省是与俄罗斯东部接壤的人口最少的地区之一。下面的表格显示了2017年巴西马托格罗索州、美国包含中西部玉米带主要部分的核心区域和中国黑龙江省主要种植区等三大大豆主要产区大豆生产成本的最新比较。费用报告分为两大类:(1)与大豆生产直接相关的运营费用(2)农场大豆企业的一般农场管理费用。
巴西、美国和中国2017年大豆生产成本比较
比较大豆生产成本可以发现,中国的生产成本远高于美国和巴西的成本。巴西马托格罗索、美国中部地区和中国黑龙江省的总生产成本依次为每公顷839美元、1095美元、1458美元。其对应的单位成本为每公吨254美元、313美元、655美元,黑龙江省的单位成本是巴西和美国单位成本的两倍多。而生产成本的跨国差异主要归因于地租的差异和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在中国黑龙江由于几乎没有农民拥有机械,所以大豆种植者需要雇佣其他农民或合作社来耕种和收割田地,其费用高达每公顷229美元。
供求对我国大豆价格的影响
大豆的主要用途是压榨生产豆油和豆粕以及经过加工生产其他豆制品,随着经济发展,大豆在粮食体系中的地位相对下降,目前主要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我国,大豆的库存主要是榨油企业为生产经营的正常周转而持有的大豆,占总消费的比例不是很大。由于大豆供给主要来源于大豆进口、大豆生产以及大豆库存,而我国大豆库存所占比例较小,因此,我国大豆的供给主要由国内产量和进口量构成。国内大豆的生产基地主要是东北平原,黄淮平原的大豆种植面积也比较集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豆种植相对比较分散。与进口的转基因大豆不同,国内种植的都是非转基因大豆,其植物蛋白的含量较高,但出油率较低,成本高于国外转基因大豆,而单产远不及转基因大豆。因此,尽管近30年来,我国大豆的播种面积高达9000-15000万亩,但2015-2019年五年间大豆的平均产量仅有1482万吨。相比较之下,美国和巴西的大豆产量因为土地种植面积广阔以及种植的为转基因大豆,单产远高于非转基因大豆,产量均为中国产量的两倍有余。同时,包括美国、巴西、阿根廷在内的主要大豆生产国在近年来的产量都保持较高增速。如下图所示:
2015-2020世界大豆生产量(单位:千吨)
作为我国大豆供给的另一部分,我国大豆进口量自从1996年实行单一的低汇率政策以来迅速增长,从1995年的29.6万吨增加到了2018年的8500万吨,我国大豆进口量已经翻了200多倍,大豆进口逐渐成为我国大豆供给的主力。中国大豆进口近年来迅猛增长,并始终保持在占世界进口大豆60%以上,后因中美贸易摩擦而我国大豆进口迅速下降。除中国外,欧盟是世界第二大大豆进口国,因为中国大豆进口量的下降,美国高额的库存大豆很大一部分依靠欧盟去消化,因而欧盟的大豆进口在2018年度有了较大的增幅。
2015-2020世界大豆进口(单位:千吨)
中国进口的大豆主要也是由美国、巴西、阿根廷三大大豆生产国出口的大豆提供。因此分析我国大豆的进口也可以转换角度,分析主要大豆生产国的大豆出口。美国和巴西是全球大豆最主要的供应国,其生产量的变化对世界大豆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美国和巴西贡献了世界大豆出口增长的大部分。20世纪90年代,美国是大豆的主要出口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和巴西的出口都有所增加,满足了中国日益增长的大豆需求,但巴西的出口增长最快。从2000年到2016年,美国大豆出口从2700万吨增加到5900万吨,但与此同时巴西的出口增长了四倍——从1500万吨增长到了6300万吨。2017-2018年度,巴西出口增长至7900万吨,主要由于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使得美国大豆出口量锐减,阿根廷的大豆出口也因其国内严重干旱而大幅下降。假设中国的关税保持不变,美国农业部 (2019年)预测美国大豆出口将上升至6140万吨,巴西的大豆出口到 2028年将上升为9610万吨。20世纪90年代,美国供应了中国50%以上的大豆进口。巴西的份额首次与美国持平是在2002年,当时巴西和美国出口的大豆都约占中国大豆进口的35%。随着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的关税在2018年度晚些时候生效,美国出口大豆的份额降至30%。随着关税在中国2018-2019市场年度的前5个月全面生效,巴西出口大豆的份额上升到了77%,而美国出口大豆的份额下降到不足4%。在未来一段时间,在中美贸易形势没有改善的前提下,中国的大豆需求将主要由巴西出口的大豆供给。
1990-2028年按国家分列的大豆出口
相关商品对我国大豆价格的影响
大豆的替代产品较多,并且可能通过影响大豆的供给或需求,间接影响其价格。大豆的一种替代性产品是玉米,同样作为重要农作物,其生长环境和大豆类似,我国大部分适于大豆生长的地区同时也适于种植玉米,二者是竞争王地的主要作物,在种植上存在一定的冲突,种植面积此消彼长。农民在做出种植决策时,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会根据大豆和玉米的收益和比价关系调整种植面积。当玉米价格得到支持或受其他因素影响上升使得种植玉米的收益更大时,大豆的种植面积将减少,进而导致产量减少和价格上升。反之,玉米价格下降也可能导致大豆价格下降。近几年,由于乙醇等生物资源的发展増加了对玉米的需求,使得玉米价格上升,加之国家对玉米价格的支持力度大于大豆价格,玉米种植收益大于大豆,使得大豆的播种面积和产量下降。
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大豆的替代产品还有油菜籽和花生仁以及下游产品菜籽油和花生油。特别是油菜籽对大豆的替代效应比较明显,由于菜好油和豆油在消费环节上可以替代,当油菜籽的产量或价格发生受到外界影响发生变动时,由于替代效应的作用,会影响大豆和豆油市场的需求,进而影响大豆价格。从图中也可以看出,我国大豆和油菜籽的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走势非常相似。此外,原油对大豆价格也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历史上大豆与原油价格高度相关,这因大豆的生产原料、运输、生物燃料需求多个环节与油价挂钩,我们统计过去十年大豆与原油价格的正相关性高达80%。
2009-2019我国大豆和油菜籽农产品现货市场价格
大豆期货市场对我国大豆价格的影响
我国大豆进口量居世界首位,但在国际大豆市场上缺乏话语权,没有大豆定价权力,一般只能接受在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主导下形成的国际价格。国际大豆价格波动一方面通过进口直接影响国内大豆市场价格,另一方面,发展较为成熟的大豆期货市场也是国内外价格传递的一个途径。本报告将CBOT大豆期货价格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月平均价折算成人民币表示的价格,并与大商所豆一期货合约价格和大豆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比较。其中汇率来自IMF网站,大商所大豆期货价格和CBOT大豆价格来自Wind数据库,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来自《中国农产品价格调查年鉴》。从图中可以看出,CBOT大豆期货价格和大商所大豆价格相关程度较高,二者波动规律和周期以及走势大体相似,大豆现货价格受其他因素影响,波动没有期货价格明显,但也有一定相似性,期货市场的波动同样会对现货价格产生显著影响。
国内外大豆期货价格和国内大豆现货价格比较
成熟健全的期货市场具有发现价格和规避风险的功能,通过大量公开、连续的交易,能够比较真实地预测和反映市场现货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趋势。国内大豆期货于1993年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在期货市场自身发展和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下,目前国内大豆期货市场较为健全和完善,交易规范、运行稳健,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较高,大豆期货也是交易量最大、最为活跃的农产品期货。大商所大豆期货价格受国内外大豆供求、进出口情况等多种因素影响,并与CBOT期货价格和国内大豆现货价格之间形成了密切的联动关系,能够反映国内外大豆市场的行情,指导豆农和大豆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引导现货市场价格走势。
通货膨胀和国家政策对我国大豆价格的影响
我国近十年当中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时期分别是2004年、2008年和2011年,其中以2008年的通货膨胀最为严重,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影响也最大。通货膨胀对大豆市场的影响,主要在于通货膨胀导致种子、化肥、用工价格等上涨,提高了大豆的生产成本,成本上升进一步推动大豆出售价格上涨。此外,成本上升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豆农的种植积极性,减少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从而进一步推涨大豆价格。而国内对大豆的需求相对来说弹性不大,因此供求关系失衡引发市场价格变动。
1996年以前,我国对大豆实行关税配额,若进日量超过配额,将增收高额关税,而1996年以后,取消大豆关税配额限制,只征收3%的关稅,大豆进口配额的取消和关税税率的下降使得进口大豆的成本大幅下降,国外转基因大豆赢得国内压榨企业的青睐,低成本、高产出、高出油率转基因大豆如潮水般涌入国内,国内非转基因大豆由于成本高、产量低、出油率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不得不降低价格出售。2001年我国开始实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大豆被列入第一批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管理,这对大豆进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国内大豆价格相对其他农产品价格仍较低,大豆种植收益逐渐下降,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随之下降,豆农的种植积极性较差。今年初,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今年我国将扩大东北、黄淮海和西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力争到2020年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4亿亩,2022年达到1.5亿亩,其中2019年大豆面积增加1000万亩。因此,可以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将会稳步上升。
自然因素对我国大豆价格的影响
大豆作为农产品,具有季节性特点。反映到期货市场, 就是供求关系决定市场长期趋势,农产品季节性特征规律贯穿其中。以北半球为例,我们把一年分为两个时段来研究大豆的季节性规律,南半球的大豆市场分析则可后推半年时间加以应用。5月至9月是北半球大豆的生产期,期间需求旺盛,市场炒作热烈。影响大豆生长的各种因素如土地资源,播种面积, 生长状况,旱、涝等天气情况,为大豆的炒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为投机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此时,看好市场价格上涨做多是相对比较好的选择。进入10月后,随着大豆成熟收割,市场关注热点会集中到实际产量上来。新豆上市会使市场供应加大而同时当期需求较小,导致价格下滑甚至会是年内最低。不过,在收获季节如里出现霜冻,旱、涝等天气的问题会对大豆的产量也会产生很大影响,从而也会在某一时间段影响大豆的价格。以美国为例, 2007-2008年度美国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北美大豆产区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干旱,直接导致了美国大豆的大幅减产并引发了全球大豆市场持续一年的大牛市。自然,分析对农产品的,是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总体规律性的参考,具体到对价格的影响还要放到大的供需背景下去考虑。
免责申明:四邻期货网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不存在盈利性目的,此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等内容)来自社区用户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观点;如有虚假信息或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告知,核实情况后我们将尽快更正或删除处理!未经证实的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投资和交易根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